快速导航×

凯发K8一触即发金融信息中国金融期刊官网我和《中国金融》专栏|它记录了我们的心声2024-04-17 03:41:18

  时间追溯到2015年,那年我大学毕业,离开了生活学习四年的象牙塔,步入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大门,正式成为了一名央行人。第一天报到,办公桌上面的一本杂志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卷首语《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规律》正式开启了我对《中国金融》的认识。每当我遇到困境,总能在《中国金融》里面寻找到希望,每当我消极懈怠,《中国金融》总会给予我前进的力量。70年持之以恒,我虽没有机会见证杂志的开始,但我从2015年那天的初见开始,便与它携手同行。

  2015年12月31日,那天的年终结算很沉重。第一次经历年终结算的我焦头烂额,手忙脚乱。步入工作岗位不到半年,业务的生疏、处理账务的经验不足令我心力交瘁。我迷茫了,心中隐隐不安,不知道我是否还能够在央行施展拳脚,初到单位的满腔热血似乎被抽干。是不是我的能力不足?是不是我的努力不够?我退缩了,骨子里的自信轰然倒塌。这时,《中国金融》出现在我面前。我清晰地记得那篇文章——《金融教学的中流砥柱》,它记录了金融学杰出教师的光荣履历,每位都是在金融教学行业驰骋几十年的英雄。比如,奋战在教学一线、取得丰硕教育教学成果的吴晓求教授,坚守“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操守与品格的张杰教授,从教32年、心无旁骛地履行教师职责的李健教授,以及郑振龙教授、刘锡良教授等金融教育大家。金融学界的楷模给了我奋进的力量,给了我振奋的勇气。

  杂志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金融行业的各方各面,丰富了我的写作内容,开拓了我的金融视野。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我多次在写作中引用《中国金融》杂志中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同时,通过阅读在线杂志,了解到了很多在课本中没有的内容,那就是最新政策解读。杂志与普通的新闻报道不同之处在于,其对金融各项政策以及经济金融形势有着全面综合的解读,且这些解读都来自业内专业权威人士,这使得我能够将学习内容与时事政策相结合,将理论联系实际,对我国金融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从个人角度出发,《中国金融》杂志作为参考文献固然提供了许多理论基础,但它更多的是对我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解的提升、帮助,以及对我实践认知的丰富。对于《中国金融》杂志本身来说,获得外界各种赞誉、各种认可可能是次要的,它更专注于做好自己的期刊内容。对它来说,内涵才是最重要的。《中国金融》杂志创刊的初衷便是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同时服务于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于经济金融工作、服务于金融从业人员。它的创办让国内外可以更加全面清晰地了解中国金融,让中国的金融发展更立体地展现在世界的舞台上。

  《中国金融》杂志见证了金融“三驾马车”——银行、保险、证券在中国的开端及发展,也记录下了一个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些瞬间都是弥足珍贵的。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金融》杂志开设专栏“WTO与中国金融业”,连续数月从各个不同角度全方面解读剖析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金融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推进和深化,《中国金融》杂志关注的政策、事件等也越来越多凯发K8一触即发,一年12期已经不足以满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需求,在2003年,杂志改为半月刊,延续至今,其报道的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也会关注国外的金融热点,刊载外国专家、学者的文章。

  杂志创办之初,当时的科技、通信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彼时的信息传播主要就是依靠书面文字的形式。当时的中国经济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凯发K8一触即发民众对于金融知之甚少,《中国金融》杂志肩负起了宣传金融政策、普及金融知识的重任,让更多的人接触金融、了解金融,也将金融政策第一时间通过文字的形式传递给广大读者。随着科技的发展,杂志也顺应时代的潮流,慢慢有了自己的网站,网站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时至今日,网站几乎涵盖了金融行业会涉及的所有内容,在杂志上没有涉及的,我都可以在网站上获得第一手资讯。同时,我也及时关注了“中国金融杂志”微信公众号,可以更便捷地了解到《中国金融》杂志的文章内容以及相关政策。《中国金融》杂志还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号召力,举办线下活动,通过线下讲座、培训等,使读者与《中国金融》杂志走得更近,与金融走得更近。

  《中国金融》杂志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份期刊,抑或是记录的载体,它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权威、专业、理性、前沿”的理念,成为了金融文化的一个标志、一个权威的金融媒体。它从最初的宣传金融到后来的解读、诠释金融,它肩上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这是一种期许和鼓励,望《中国金融》杂志能够不断进步凯发K8一触即发,不断发展,与我国的金融行业一起走向一个新的高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